English

警惕“松树癌症”

2000-01-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一份份紧急疫情截获报告从上海、宁波、南京口岸传到北京。从1998年至1999年6月,美国输华货物木质包装有33次查出有松材线虫,日本输华货物木质包装有25次被查出有松材线虫!

近年来,我国安徽以及广东的深圳、江苏南京等局部地区发现了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目前松材线虫正在安徽南部以每年15-30公里的速度向黄山风景区逼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投资近6000万元在黄山风景区修筑抵御虫害的“屏障”。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总农艺师姚文国介绍说,松树一旦受到这种松材线虫的侵害,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灾难,松材线虫等病虫害对松树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称为“不冒烟的大兴安岭火灾”,它比乱砍乱伐树木所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松材线虫一般在松树的韧皮部进行危害,在合适条件下,一个多月即可致松树死亡。

松材线虫被称为“松树超级癌症”

1929年,美国的斯蒂恩和布赫在得克萨斯州的实验室里从当地建房用的长叶松中分离到一种线虫。由于该线虫和其他线虫不同,且只存在于松树中,两位科学家便把它定名为松材线虫。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就是导致松树死亡和松树枯萎的重要病源,因此,松材线虫并未引起重视。直到70年代初,日本人才发现这种不足1毫米的微生物就是导致松树毁灭性灾难的罪魁祸首,但为时已晚!

1982年我国首先在江苏南京中山陵园梅花山风景区和无锡锡山电视台周围的松树上发现了松材线虫。这种不足1毫米的线虫,已先后吞噬了苏、浙、皖、鲁等东部省份的100多万亩松林,全国众多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景观受到威胁。1986年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对外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我国林业部门在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更把防治放在首要位置。

90年代初,松材线虫像幽灵一样飘忽在安徽境内,几年间,迅速波及皖南大地6个地区的多个林区,疫区不断扩大,疫情不断加重,现在,距黄山只有67公里!景区的松树和黄山市265万亩松林已直接面临严重威胁。据专家介绍,与中山陵不同的是,黄山风景区内许多松树品种如马尾松、黄松、黑松、辐射松、海岸松等都是松材线虫感病的品种,松材线虫万一传入黄山,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国松材线虫何处来

松材线虫的传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载体昆虫天牛携带进行短距离(约3公里)传播,一条天牛成虫可携带15000条松材线虫,量多可达90000条;另一种是人为运带病材的远途传播。有关专家指出,从松材线虫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来看,后一种传播的可能性更大。在一些松材线虫疫区,违章调运未经除害处理的病材时有发生。

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只有下大力气将松材线虫控制在疫区内,才有可能根除它,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如果等到松材线虫在全国大面积扩散开来,再想防治可就难上加难了。当然,口岸检验检疫机关一定要加强疫情的检疫监管,堵住来源,口岸、内地一起管,防治松材线虫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自1992年《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正式实施后,我国各地动植物检疫机关已多次在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或垫料上截获松材线虫。仅到1999年8月为止的10个月内,我国上海、宁波、深圳、南京等口岸就截获了59次松材线虫,有效地防止了病虫害的传入。这些松材线虫主要是我国从日本、美国等地进口的机电、家用电器等产品所使用的木质包装上查获的。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总农艺师姚文国指出,松树在我国森林面积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疫情的地区应下大力气将松材线虫控制在本疫区内。发现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要打药灭虫,把受病枯死的松树砍掉烧毁。

我国采取紧急措施

国境口岸频频告急!1999年11月1日,一份政府公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从事进出口贸易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正式宣布对美国、日本输华货物的木质包装采取紧急检疫措施。由中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海关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的这份公告称,紧急措施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目的是防止松材线虫随进境货物木质包装传入中国。

公告要求美、日输华货物应避免使用针叶树木制作的木质包装,如果使用,须在出口前以中心温度56℃以上、持续30分钟进行热处理,或采取其他中方认可的有效除害方法,并由美、日官方检疫部门出具植物检疫证书。对于使用非针叶树木制作的木质包装或无木质包装的货物,出口商须出具相应的证明。

公告规定,进口商须在美、日货物入境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并提交植物检疫证书、使用非针叶树木质包装或无木质包装的声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抽查和检疫。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报关单上的印章或签发的入境货物通关单验放。

对不按上述措施予以处理的木质包装,检验检疫机构将对其进行拆除处理,无法拆除的,连同货物一起作除害处理;无法作除害处理的,随货物一起作退运处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